爆火的大模型Sora被抢注者盯上,品牌遭遇抢注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2-12 浏览量:29

跟进热点最紧的永远不是山寨而是抢注。2月16日,OpenAI发布了用文字生成视频的大模型Sora,就在众人惊呼广告行业将被颠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提前到来时,有些企业明显更关心“拿下”商标。简单检索即可发现,已经有明显与OpenAI公司无关的企业,试图将“Sora”申请成商标,而OpenAI尚未在中国提出任何相关商标申请。

这已经不是OpenAI第一次遭遇抢注了,2023年初ChatGPT爆火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仅二月份一个月之间就收到过260件“ChatGPT”“GPT”等类似商标申请。有意思的是,这260件申请中没有一件是OpenAI提出的。


商标抢注行为长期以来让品牌方深恶痛绝,有的品牌在发展过程中还经历过不止一次,放任不管则会给品牌成长埋下隐患。既然如此,作为品牌方又该如何处理被抢注的情形呢?


恶意抢注违法,维权需要合适的工具

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的高压态势。2021年3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中将10种扰乱商标注册秩序的行为列为打击对象。【1】

红框中是相对更常见的商标抢注行为


针对上述违法行为,品牌方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以采用的手段包括——

商标异议:商标注册存在“公示期”环节,为期三个月。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公众在商标公示期可以针对商标申请提出反对意见,比如这个商标侵犯了我的著作权或者这个商标不应该属于申请人等。如果抢注的商标正处于公示期,你可以向国知局提出异议申请,同时提交证据证明自己在先使用或证明对方恶意抢注。


撤三申请:“撤三”是商标领域专有的说法,也是移除商标障碍比较行之有效的工具。商标法赋予了任何人针对连续三年未使用的商标提出撤销申请的权利,加之抢注下来的商标本就不是为了使用,因此撤三手段备受品牌方欢迎。


无效宣告:对引证商标提出无效宣告申请也是一种措施。无效宣告的费用较高,证据的收集量也较大,案件周期也较长,其成功率依赖于证据是否充分,因此建议交给专业人士处理。


商标转移:如果实在无法撤掉被抢注的商标,也不能接受与他人共享一个商标,你就只能尝试购买对方的商标了。购买商标的费用一般较高,且整个转让谈判和转让申请备案的周期较长。


以Sora的事情为例,如果新申请的商标并非以使用为目的,那么OpenAI公司完全可以以涉嫌囤积商标、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为理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商标异议;针对已授权的商标,OpenAI公司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到长时间未被使用的商标提起撤三或者无效请求。


提前注册商标做好防御性布局,出海前更要做好预警


如何预防商标被抢注?关键在于提前布局和持续监控。


首先,市场未动、商标先行,品牌方在产品上市或推出服务之前,应尽早完成商标的注册,确保商标在拟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中得到法律保护;


然后,开展商标布局,品牌方不仅在主营业务所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进行注册,还要考虑到相关或可能延伸的业务领域,进行跨类别防御性注册。此外,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品牌方还可以对重要品牌名称、图形标识、广告语等进行一体化注册保护。


最后,持续监控和监测,包括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关注商标公告、开展定期检索监测等。更好的办法是寻求专业机构帮助,一旦发现有近似或相同的商标被他人申请,立即采取行动。


如果品牌还有出海的打算,那么品牌方还应该意识到,全世界任何有商标制度的国家中都存在抢注现象。《中华商标》上曾发表一份研究,2022年到2023年10月期间全世界都在蹭ChatGPT热点抢注商标,25个国家商标局受理了“ChatGPT”商标申请,20个国家受理了“GPT”商标申请。其中,美国、日本、巴西、德国排名“蹭热点”前列。【2】


此时品牌方应该做好“商标海外预警”工作。所谓商标海外预警是指企业或个人在进行跨国贸易或拓展海外市场时,对其商标在国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先评估和防范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具体的预警内容包括商标注册状态、市场侵权行为、竞争对手动态等。


总之,面对商标被抢注的问题,品牌方应尽快采取行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行政和司法程序依法维护自身的商标权益。在其他时候,品牌方应开展实时监控和商标布局工作,尽可能降低抢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