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又一次让华为上了热门。继小米新车发布会上雷军高喊“遥遥领先”之后,4月2日#任正非据传下禁令 一句遥遥领先罚款一万#就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华为余承东随后虽回应称系谣言,但并不妨碍网友开展热议。
实际上,华为欲淡化“遥遥领先”标签已不是第一次。去年9月,华为在余承东“遥遥领先”发言集锦视频爆火之后,曾申请两件“遥遥领先”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运输工具。1月20日,华为主动撤回了前述两枚商标的注册申请。
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华为明明可以从热门标签中赢得更多关注,却为什么要撤回“遥遥领先”商标申请,甚至希望主动远离标签?因为行不通,也欠妥。
行不通,指从知识产权视角看,现在申请“遥遥领先”商标被驳回的可能性很高;
欠妥,则是说从消费者视角看,“遥遥领先”对品牌形象没有帮助,是否真领先还看真功夫。
今天的“遥遥领先”或难成商标
即便华为不撤回申请,两件遥遥领先的商标被驳回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审理审查指南》,其可能的原因有三:
仅表示商品或者服务特点:“遥遥领先”仅直接表示指定商品,比如手机,其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很可能不具有商标法意义上的显著性。
更何况极少极少有产品能在所有方面做到遥遥领先,“遥遥领先”是否构成夸大宣传并非完全没有争议。
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词汇:自2023年余承东的发言被做成鬼畜视频集锦之后,“遥遥领先”已经成了网络热词,消费者一般不会将网络热词视为商品来源的标志,相关热词也一般被视为不具有显著性。
没有基于使用形成与华为商品的对应关系:“遥遥领先”不只华为用,正如前文提到的,小米也在用,消费者听到“遥遥领先”不一定会自然联想到华为。
即便“遥遥领先”商标申请能够获准注册,除非申请人真的将“遥遥领先”作为一款产品或服务商标使用,比如华为的新手机就起名“遥遥领先”,否则这些商标在面对无效挑战时,得到维持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因此,华为撤回“遥遥领先”商标申请首先是一个权衡投入产出后的结果——不太可能申下来的商标,主动撤回也是理所应当。
品牌视角,华为不需要商标上的“遥遥领先”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建议说,品牌通过持续的宣传推广来打造自身标签,然而这根本不是现实品牌的发展逻辑。
品牌、传播只是结果,产品才是原因。自称领先的品牌很多,但所有这些宣传收效甚微;一个主打技术的品牌如华为,能有今天的形象更不是因为一场“遥遥领先”的病毒传播,而是先拿出了技术突破。这些突破带来的冲击如此有戏剧性,以至于让大家意识到反转——宣传的背后居然真有东西。
就以华为的事情为例,“遥遥领先”梗的出处是2020年10月22日的华为Mate 40系列发布会,余承东介绍产品参数时14次用到“遥遥领先”。以当时的视角看,人们充其量只是把“遥遥领先”当做一句游走在广告法边缘的宣传用语,谁也没想到它能火。
真正让“遥遥领先”火起来的是Mate 60系列。正值美国对华芯片封锁时期,美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期间,Mate 60系列搭载的国产麒麟9000s芯片彻底打了美国的脸,让余承东以前吹过的牛变成了现实。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遥遥领先”的梗,麒麟9000s芯片也会给消费者加深“华为是民族品牌”的印记。如此看来,申请“遥遥领先”商标除了炒作之外,没有其他作用。相信华为也是因为充分意识到了这点而主动选择远离“遥遥领先”标签。